新闻中心

银行5年期定期存款遇冷 长期锁定利率是“聪明选择”还是“损失”?

2025-11-13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前段时间,内蒙古一家银行宣布取消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产品,成为业内首家明确公告下架该期限产品的商业银行,一时间,“5年期定期存款库存告急”在网上引发不小轰动。

  12日,海报新闻记者查看多家银行APP,并走访几家银行网点发现,多数银行仍保留5年期定存,但投资者对此热情不高。与此同时,在记者调查的几家银行中,定存年利率全面跌破2%,最高的为1.9%,最低仅0.95%,利率倒挂、大行利率低于中小银行等现象凸显,居民财富配置正面临“锁息”与“流动性”的双重抉择。

  记者走访核实,省内国有大行、股份制银行及地方中小银行的定期存款年化利率已告别“2时代”。其中,利率最高的为渤海银行3年期定存,年利率1.9%,起存门槛1万元;利率最低的是中国农业银行1年期定存,仅0.95%,起存金额低至50元。

  根据记者调查数据对比,国有大行与中小银行的定价策略分化明显。建设银行1年、2年、3年、5年期利率分别为1.1%、1.2%、1.55%、1.6%,较去年年中下调60BP至55BP;恒丰银行同期限利率为1.4%、1.3%、1.85%,半年内降幅达30BP至50BP。中小银行方面,济南农商银行、齐鲁银行等利率集中在1.1%-1.9%区间。

  今年8月,上海的徐女士在当地一家建设银行定存10万元整,起息日为2025年8月26日,到期日为五年后,存单显示到期利息4650元。“这钱我暂时用不着,干脆存一个时间长一点的,(存)3年能接受,5年(时间)就有点长了。”徐女士说。

  值得关注的是,天津银行出现利率倒挂:1万元起存的1年期定存利率1.5%,2年期仅1.45%,长期限产品收益反而更低。“这是银行控制长期负债成本的主动调整,反映市场对长期利率下行的预期。”该行客户经理解释。

  “国有大行品牌优势强,客户基础庞大,无需通过高利率吸储;而中小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则需以价格优势争夺市场份额。”恒丰银行(济南泺源支行)一位客户经理告诉记者。

  “存5年的客户不到短期存款的三成,年轻人基本不考虑。”齐鲁银行某支行客户经理表示,过长锁定期限难以应对突发需求。

  然而,建设银行(洪楼东路支行)客户经理孙先生给出相反案例:“我的很多中老年客户选5年期,他们主要是看好利率下行趋势,想锁定长期收益。”

  他解释,按当前利率存入5年期定存,到期时仍按现行利率结算,而若选择短期存款,到期后再存可能面临更低利率,反而损失利息。孙先生建议,若无购房、购车等短期大额支出计划,年轻人可优先考虑长期存款,避免频繁转存导致的利息缩水。

  存款争议的核心在于流动性风险。数据显示,2025年一季度超三成定期存款客户提前支取,平均损失超七成利息。以10万元存建行5年期定存为例,到期利息8000元(按1.6%年利率计算),若存2年后提前支取,仅按0.05%活期利率计息,利息仅100元,损失高达98.75%。

  面对利率下行压力,银行客户经理的推荐话术也随着悄然转变。记者在多家网点发现,银保产品成为继客户对定存利率“不满意”之后的重点推介对象。“我们有一款6年期储蓄保险,年化利率2.5%,保本且收益稳定。”建设银行客户经理孙先生强调,“相比定存,保险产品能提供更长期限更高收益的保障。”

  这种转变背后,是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深层调整。有业内专家分析:“在LPR(贷款市场报价利率)持续下调、净息差收窄的背景下,银行需通过优化存款结构降低负债成本。同时,引导客户向中长期理财产品迁移,有助于稳定资金来源。”

  也就是说,银行取消长期限存款产品并普遍下调利率,其最核心的逻辑在于应对持续收窄的净息差。

  2025年前三季度,除民生银行等个别银行外,上市银行净息差普遍呈现下行态势,存款作为银行最主要的负债来源,其成本高低直接决定了净息差的空间。

  “长期以来,定期存款,尤其是3年期、5年期的中长期定存,是银行资金成本中相对较高的部分。在资产端收益率持续承压的当下,这些高成本存款对银行利润的侵蚀效应愈发凸显。”前述分析人士认为,下架5年期定存、下调3年期等期限的利率,乃至促使部分存款“搬家”,本质上是银行在息差压力下,对自身资产负债表进行的一次主动优化。

  业内普遍预期,未来存款利率仍有下行空间。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5年期定存是否“聪明”,关键在于资金使用规划。若资金确定5年不用,锁定当前利率是理性选择;若有短期使用可能,盲目长期定存反而可能损失利息。财富管理的核心是适配需求,而非单纯追求利率高低。



搜索